close
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 ,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龍應台「野火集」「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也許現在應該改為台灣人了….)
我們在一個三十多歲的女人文字中看到她對社會不合理所發出的怒吼
這個怒吼是一個知識份子的承擔 是批判 是提醒 是喚起覺知 是凝聚共識
就如龍應台基金會核心的意旨…改變世界靠觀念!!
 
一個女人當了娘後就多了一個角色 她的文筆依然精準 却多了許多柔情
「孩子,你慢慢來」 她陪伴著兩個兒子在異鄉長大
有對愛子的疼愛 有自己身為母親的心路 
做人家的娘不容易呀 晚上睡眼惺忪的起來餵奶 白天要把屎把尿 有時還會情緒失控
白天 有時那是魔鬼 可夜深人靜時 那臉恬靜的小臉 再怎麼看肯定是天使
她用文字表達全天下母親對小孩最真誠的祝福…孩子,你慢慢來!!
看了後 還真覺得做一個女人 應該做個母親 體驗一下這甜蜜的負苛 這上天的禮物
 
她抛下了幼子 回台"淌混水"接任北市文化局局長 看過專訪 這四年她不後悔 
她形容 之前就像是鐘錶的表面 當了政府官員 讓她有機會看見鐘錶下的結構
做一個拿筆的人 這個經驗她很珍惜 也很感謝
但她覺得可惜了 受問政質詢時 多少的市議員是拿了納稅人的錢在亳無建樹的議題上
不論政績 這麼一個文化局長是夠用心的了
而代價是 她錯過了二個兒子邁入青春期的關鍵四年
回到德國 兒子成了陌生人 但她不想走不進兒子的心門 於是有了「親愛的安德烈」
她不再這麼的篤定 有著身為十八歲青少年的母親的徬徨 試探 與不知所措
我早過了十八 也沒有十八歲的兒子 但有一群十八歲的學生
這本書給了我一個很重要的提醒 我們要用怎麼的一個高度或視野來面對青少年
就像教育學理論所說的"畢馬龍效應" 
當我們給出的期待與引導夠高 最後的行為與成果也許令人難以想像
我沒有龍應台的高度 但這是一個重要的提醒
 
龍應台大我一些歲數 所以爹娘老了些 「目送」牽繫三代 她往下看 也往上看
看安德烈華安的青春 回憶自己的年少 看爹娘的老態 也審視自己將邁入的而立年
陪伴父親走入生命的終點母親的失智 做了母親 她回望自己的女兒角色
那是她的三代情懷 却在文字中看到自己生命的源頭……
 
阿嬤重度中風後 半退休的老爸乾脆退休當個全職的”看護兒子”
些微的點頭搖頭張嘴已經是阿嬤與我們溝通的全部狀況
老爸要定時定量的灌食拍背復建 洗澡拉屎就更是大工程了
阿公與阿嬤三年夫妻緣 就自個兒跑去天堂當天使了 留下他俩母子相依為命 
說是相依為命 但老爸寄人籬下 母子間的親密相處與互動並不多
老爸成家立業後又忙著賺辛苦錢 好讓我們五個兄弟姐妹可以温飽
年輕氣盛 大家都有口角 少了一些同理與寬容 
但老 讓彼此看見生命的盛衰 讓我們有機會慢下腳步懂得珍惜與感謝
 
阿嬤的全身癱瘓是一種業障嗎?
不……我不這麼認為 我相信在靈魂的層次裡 她勇敢的做了一個選擇
讓靈魂囚禁在肉體裡 用這種方式教我們反思 讓我們學習”老””死”的課題
曾經想過 如果那一次的中風阿嬤就辭世 她可能不會這麼辛苦
但我們和她之間的課題 沒得和解 會有愧疚 會有遺憾
現在 我們希望當她離開我們時 帶著我們對她的感謝 
做一個快樂的天使 很輕盈 很祥和 沒有罣礙
 
親情 一份重要的生命情感 童年與老年都無法倒帶NG重來
過了就是過了 再多的錯過遺憾不捨或歡笑都是生命的印記
我們只能更加珍惜的往前走 用現在的豐足去填補過去的空白與傷口
帶著愛與釋懷跟生命和解
 
閱讀別人的生命故事 却牽引自己的生命課題
龍應台這三本值得親子共識 在血脈相傳的情感中 感受更多的付出與珍視

目送...網路文章試閱版
http://www2.lssh.tp.edu.tw/~lib/share/e-edu960622.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siun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