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萬物的本質絕非競爭,而是在尋求個別價值完成的同時,與同類及其他的物類進行一場「合作性的冒險」。兒童天生有一種衝動,想尋求自己在人生舞台的最佳演出,想淋漓盡致、盡其所能地發揮自己的創造力,這是潛藏在萬物本性中「價值完成」的衝動。

沒有自信,害怕犯錯,寧願不做選擇,而讓別人及命運來決定,有時甚至不敢去表現自己的能力,因為有表現就有失敗及招致危險的可能性。賽斯名言:「生命即表現」。

孩子將來是否能夠成功,應取決於他的挫折忍受度有多高。真正的成功,屬於經得起失敗、並在挫折中還能勇於嘗試的孩子。

你如何看待一位兒童,日後他便會如此地看待他自己。


  每一個小孩來到這個世界,是那麼真純、好奇而信任的期待著生命的開始,但為什麼短短幾年就變質了,更甚者用魔鬼來形容?成人世界對小孩而言是一種引導還是一種阻礙?讓他失去了信任、遏制了本性,最後,也成了一個不快樂的大人,而對自己的存在產生了質疑。

  帶小朋友看昆蟲玩大地遊戲時,有些小孩的神采讓人動容,但有些小孩是用大人的角度在看自己,父母緊迫釘人的眼睛是一種關心、支持?還是另一種不信任的不自覺表現?小孩怕跌倒怕失敗,他沒了承擔失敗或嘗試的勇氣,少了體驗自我療癒的機會,更沒法嚐到原來自己可以獨立完成一件事的成功經驗。成人用自己的標準、期待與方法,在要求小孩的全力配合,但他只是個小孩,他的不滿與矛盾只能壓抑或偽裝。當他不快樂時,我們要他擠出笑容;當他生氣時,我們要他不能宣洩自己的情緒,他就這麼被扭曲、旋轉、壓縮。這本書寫給家長看、寫給老師看,也寫給大人看。在許添盛的文字裡,看到自己對存在的不安全感,看到自己的恐懼、害怕與却懦,內容對大人的質疑像是當頭棒喝,直達內心,讓人一驚!如果大人不能將自己內在心靈能力盡其發揮,如何給小孩一個值得信任的成長空間?而我們初臨世界的那份赤誠與信賴,是否已經瓦解?想把自己心裡的那個小孩,那個自己找回來...

  和學生的相處很單純,但每年送往迎來,那流量之大,讓人不得不謹慎。在彼此的互動中,是產生了良性影響,還是是惡性循環?「讓學生看到自己的好,然後願意為自己的努力。」這是我對學生、對自己的態度,希望自己是一本書,盡可能精彩,也希望自己是學生看世界的另一雙眼,可以認同、可以質疑、可以批判。

  「老師」這個職業很恐怖的,罪孽過重是要下地獄的,而且是直達!
  主啊!佛啊!阿拉啊!聖母瑪利亞呀!小女子如果有啥罪過,是無心的啦!你們要不分中西、不分種族、不分膚色,賜我智慧、給我勇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siun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